如果一个仅会笔耕的文化人,能够有机会担任一次战地记者,那么他这一生便可以大吹特吹,因为这是一种与书斋里的悠闲写作完全不同的体验。战地记者不仅要在枪炮声中记录战争的残酷,还得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用文字传达出前线的真实。正因为如此,战地记者的身份和所写的文字显得格外有分量和价值。
胡锡进,今天在网络上拥有不小的名气,也曾经是当年战地记者中的一员。这段经历发生在2003年,正值伊拉克战争爆发之际。国家为何大手笔派遣记者前往战场?归根结底,无非是想通过一线报道获取真实的情报,而不是仅仅依赖那些在家看电视的报道。毕竟,战争的真相和背后的战略往往无法通过媒体表面浮现的内容准确把握。
那么,胡锡进当年作为战地记者,写下的报道却令人啼笑皆非。让我们回顾一下他当时的表现。在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分多路攻入伊拉克。凭借着强大的空中打击和精准制导的炸弹,联军很快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线,几天之内便逼近巴格达,甚至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
展开剩余79%面对美英联军的压倒性优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依然高喊着要让美军为伊拉克人民流血,表面上看似鼓动全军与敌人同归于尽,可实际上,他自己早就带着亲信悄然逃走,只剩下新闻发言人萨哈夫继续在电视屏幕上充当“话筒”。每一天,他都在一遍遍宣扬“美军将为侵略付出血的代价”,然而,这种夸夸其谈显然无法改变战争的现实。萨哈夫的言辞已经变得越来越荒唐,以至于美军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根本不在“战犯名单”之列。实际上,萨哈夫不过是个没什么政治意义的喉舌,他在被美军抓捕后,很快便被释放,充其量只是个替罪羊罢了。
后来的采访中,萨哈夫坦言自己当时并不了解战争的真相,只是按照伊拉克的立场发言。实际上,他就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当那个为萨达姆吹嘘的“传声筒”。至于他晚年的生活,也可算是“平安过渡”,直到80岁才安然离世。
今天提起萨哈夫,目的并不是拿他做笑话,而是想通过他的例子,与胡锡进当年的表现做一番对比。不可否认,两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伊拉克战争期间,胡锡进明确表示:美军必败,伊拉克必胜,伊拉克军队不仅正义,还富有仁义。接着,他列举了五个所谓的“理由”:
1. 至今伊拉克军队没有投降,仍在顽强抵抗美英联军。
2. 美英联军的占领并非轻松,伊军在城市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3. 伊拉克军队并没有使用生化武器,抵抗的手段依然“规矩”。
4. 伊军给美军造成了重创,打破了美军此前零伤亡的纪录。
5. 伊拉克军队还俘获了美军战俘,并且给予他们善待,虽然电视播出了俘虏的画面,但不久后这种做法就停止了。
从这些“理由”来看,胡锡进不仅为伊拉克军队涂脂抹粉,简直在美化他们的每一项行动。而这五点中,除了夸大伊拉克军队的抗战意志,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伊拉克军队一定能够战胜美军。胡锡进这种与萨哈夫如出一辙的言论,让人忍不住怀疑,他是否真的身处前线,亲历过战争?
如果胡锡进真的在战场上,他怎么可能写出如此离谱、失真且逻辑混乱的报道呢?显然,他并没有尽到作为战地记者的职责,反而通过这种片面、错误的报道,给公众的判断带来了极大的误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和萨哈夫的行为几乎是相同的。
而令人更费解的是,今天的胡锡进似乎依旧在沿袭这种习惯,频频发布极具争议的言论。面对台海危机,他竟然提出要大规模发展核武器,仿佛忽视了毛主席时代就已经明确宣布的核政策:我们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搞核威慑。而在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时,胡锡进又提出要拦截并击落佩洛西的飞机。这一言论引发了推特平台的封号处理。然而,在佩洛西平安抵达台湾之后,胡锡进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弯,开始为自己的言论辩解,并大肆自封为“鹰派人物”。从那之后,无论是美国高官访台还是台湾的蔡英文访美,胡锡进再也没有提起过截击飞行器的事儿,这无疑暴露了他所谓“鹰派”姿态的空洞和虚伪。
不仅如此,胡锡进还开始公开反对官员财产公示,言辞激烈地提醒官员们不要过于炫耀自己的财富,否则会引发无谓的纷争。这种与党中央反腐政策背道而驰的言论,着实令人费解。总体而言,胡锡进的言论无论是针对敌人还是自己,都没有实际的正面作用,反倒是给自己带来了流量和曝光,却有可能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不难看出,胡锡进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过去的战地报道还是现在的言论,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甚至误导大众,破坏社会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知。这种“言论的误区”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复杂局势中的不确定性。
发布于:天津市佳成网-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炒股配资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