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全中国的广播突然中断了日常节目,一个低沉的声音宣布了让亿万人民心碎的消息。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工厂里的工人放下工具,田间的农民蹲在垄沟旁,教室里的学生趴在课桌上——那一刻,整个中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但谁也没想到,两年后,一场特殊的“海选”悄然启动,目标竟是让毛主席“重返”人间。更戏剧性的是,最终被选中的那个人,连生日都和毛主席忌日是同一天。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十亿人里找不出一个像毛主席的?”1978年的北京,一场争论在军委办公室爆发。反对者拍着桌子:“领袖形象岂能儿戏?找个演员演毛主席,这是对伟人的亵渎!”支持者却指着苏联案例反驳:“列宁的特型演员让苏联年轻人更了解革命,我们为什么不能?”双方僵持不下时,叶剑英突然甩出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军人剑眉星目,连抽烟的姿势都和毛主席如出一辙。耿飚当场惊呼:“这哪是像?简直像从韶山冲走出来的青年毛泽东!”但质疑声紧随而至:一个没演过戏的文化干部,真能扛起十亿人的期待吗?
昆明军区文化科办公室里,古月盯着调令手心冒汗。妻子桂萍翻出压箱底的《演员自我修养》塞给他:“你现在有两个选择——要么当一辈子‘像毛主席的人',要么成为‘演毛主席的人'。”为了通过试镜,古月使了个小心机”:他故意选在部队试妆,却偷偷溜进地方话剧团。当化妆师惊得打翻粉底盒时,这个180cm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原来那些年被人指指点点的长相,竟是时代交给他的使命。与此同时,北京方面正为定妆照吵得不可开交。有人坚持要选科班出身的演员,直到叶剑英用红笔在照片背面画了个五角星:“形似三分,神似七分,这个兵的眼神里有东西。”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训练室里,古月正遭遇“特型演员”的魔咒。他对着镜子练了三个月挥手动作,导演却摇头:“你演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可眼神还像昆明军区的小干事。”更糟的是,妻子寄来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被他翻烂了页,却始终参不透“体验派”的玄机。外界风言风语开始蔓延:“听说那个‘假主席'连台词都记不住?”“靠脸吃饭的演员能有什么真本事?”连古月自己都开始怀疑:或许真该回去当他的文化科长?就在此时,道具组的老班长悄悄塞给他一盒“中华”烟:“主席当年抽这个牌子时,喜欢把烟蒂掐成两截,你琢磨琢磨?”
1981年《西安事变》片场,古月突然罢演。他指着剧本对导演发火:“这场戏主席不该坐着!延安时期他习惯踱步思考!”全场哗然——这个“门外汉”竟敢质疑专家设计的桥段?但当古月扯开棉袄扣子,用湘潭口音说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时,围观的老延安干部突然集体起立鼓掌。更震撼的还在后头:毛主席女儿李讷探班时,刚握住古月的手就泪如雨下:“爸爸的手……就是这样先牵我一根手指,再牵两根……”此刻人们才惊觉,古月早已不是“像”毛主席,他让逝去的伟人真正“活”了过来。
1990年《大决战》拍摄现场,古月却陷入新危机。杨尚昆看完样片后严肃指出:“主席走路时右肩会比左肩低三度,这个细节错了。”更棘手的是,古月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越来越像毛主席——说话慢条斯理,连笑都带着领袖式的慈祥。妻子深夜哭着质问:“我的丈夫到底去哪了?”与此同时,年轻观众开始抱怨:“怎么又是古月演毛主席?看腻了!”制片方悄悄物色新人选的消息不胫而走。站在人生巅峰的特型演员突然发现:成也“像主席”,困也“像主席”。
某些“专家”总爱说古月运气好——长得像就是老天赏饭吃。他们看不见他书房里2000多张毛主席照片的剪报本,不知道他为了练“主席挥帽”动作导致肩周炎发作。更讽刺的是,当年那些反对用特型演员的人,后来却要求所有毛主席扮演者都必须“像古月”。当68岁的古月因心梗猝然离世时,广州街头摆满的菊花证明了一件事——老百姓从来分得清什么是“演伟人”,什么是“成为伟人的影子”。
佳成网-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哪个证券公司可以加杠杆-炒股配资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